搜 信 网

首页 >> 环境法治 >>绿色矿山 >> 漫谈灌云“大会堂”(一)
详细内容

漫谈灌云“大会堂”(一)

漫谈灌云“大会堂”(一)

1959年,首都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“十大建筑”,彰显了共和国的部分光辉历程,而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省灌云县,也在同一时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,兴建了灌云大会堂、县联社大楼、县政府等一批当年的新式建筑,使得大伊山这座古城,焕发出新社会的勃勃生机。

     六十多年过去了,灌云大会堂外貌全然不同当年,但回首往事,总能体会到时代风雨的变迁。

     灌云大会堂建于1955年,原址是大伊山赫赫有名的王四老爷家的府邸,该府邸东望盐河,西接中大街,正处伊山街繁华之地。

  王四老爷家族是伊山首富,且乐善好施。清咸丰九年,王卫恒在伊山西长街西的山前河上,修筑了一座石拱桥,桥头,则是“守望门”,如今可见城墙残垣。1953年,政府拨款,请小伊石匠杜氏带人重建石拱桥,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。

    还是继续漫谈“大会堂”——

    王四老爷府邸内亭台楼阁俱全,花园中假山流水一派江南园林风光。解放后,县政府在此建大会堂,其间,将原址一块巨型假山石移出,平放于盐河岸边。我小时候,常常或躺或坐在这块凹凸不平的石上纳凉,此石后来流落何处,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   王四老爷去世后,葬在官印山北夹山口,其大墓远望赫然在目。直至文革期间迁坟,王四老爷遗体仍然完好。

      灌云大会堂三个外敞型圆拱门朝东,门内刚是一间门厅,门厅内迎面是一左一右进入会堂内的两个大门。门厅有一南一北两间耳房。南耳房是工作人员居所,北耳房的南侧、西侧各有一门,是进入会堂的检票之处。大会堂拱门的外墙之上,有三个巨型浮雕型大字“大会堂”,当时为了此字,是遍寻书法高手,但所写字样平放在地上看也顺眼,而一挂到高高的门楼墙上就显得弱不经风了。多次选择,也无满意之作。众人集思广益,终于想到一名高手--仇拔。

      仇拔,字瑞平,高沟人,生于民国二年,即1913年,也就是灌云建县的第二年。仇拔年幼时,就显现出书画俊才,进入青年时,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,师从仙源派大家黄羲学画古代人物,深得黄老画风精髓。仇拔书法自幼临颜临柳,打下扎实功底后,研读临摹汉碑,再及怀素、何子贞等大家。书画一体,仇拔更重书法内涵,自己别署“泼墨轩主人”。其子仇德培书法常常星耀国内大奖舞台;其孙仇寅也深得真传,为福建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。

      民间传说,建国初期,不知何故,仇拔隐匿六塘河一带,因此,也有人说仇拔是灌南人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仇拔被请到灌云大会堂现场,只见他几次进退观察大会堂高高的门墙,终于有悟,吩咐铺纸端墨。纸由几张报纸粘接而成,书案就是大会堂门前地上,墨则倾倒于脸盆之内。只见仇拔手抓一团棉花,在脸盆内蘸墨后略略凝神,之后倒抽一口凉气,伏下身来,用尽全身气力,一笔一划,一字一字写出“灌云大会堂”五个巨字。写毕,仇拔满头大汗,瘫坐在地上,是两个人帮他架扶起来的。众人将巨字挂于高墙之上,但见字体丰腴敦厚,气势端庄,仪态万方,如同将军凯旋,胄甲未解检阅三军。众人评议,灌云大会堂不仅面向本土一县,还应面向更大区域,因此,不要用“灌云”二字加以限制,而用“大会堂”三字更能适用于更为广大的范围。

      “大会堂”三字造成了空中气势,此空中气势还得地面气势呼应,于是,县政府调来一对石狮子安放于大会堂门前。南侧为雄狮,足踩绣球;北侧为母狮,爪揽幼狮。狮子与底座各用淡紫色花岗岩凿刻,在庄严中显示了富贵之气。

     大会堂门前的这对石狮子来源于中正街状元府。状元府的主人卞庚是清光绪十八年(1852年)的武状元。卞庚并非外界传言仅是一介武夫,他幼年就读于中正的精勤书院,据称其诗词歌赋尚亦有佳作,其能在科考中成名为武状元,乃属文亦能文、武艺雄冠的翘楚人物。

      感到非常遗憾的是,这对石狮子毁于几个头脑失常人之手,不知他们事后是否自愧?有人传说他们未得善终,待考。

中华民风网特邀撰稿人:徐林


技术支持: zqjq | 管理登录
seo seo